在你看来,你遇到过的最令人惊讶、最怪异、最奇怪或最“WTF”的语言特性是什么?
请每个回答只回答一个特征。
在你看来,你遇到过的最令人惊讶、最怪异、最奇怪或最“WTF”的语言特性是什么?
请每个回答只回答一个特征。
当前回答
Processing (processing.org)是一种基于Java的语言。简单来说,处理编译器是将特定于处理的语法转换为Java的Java预处理器。
由于语言的设计,它有一些惊喜:
Processing的类被编译成Java内部类,这会引起一些麻烦,比如私有变量并不是真正私有的
class Foo {
private int var = 0; // compiles fine
}
void setup() {
Foo f = new Foo();
print(f.var); // but does not causes compile error
}
同样缺少draw()函数会导致事件处理程序不被调用:
// void draw() {} // if you forgot to include this
void mousePressed() {
print("this is never called");
}
其他回答
Scheme中没有保留标识符。因此,下面的表达式的值为1:
((lambda (lambda) lambda) (let ((let 1)) let))
注意,给定作用域内的定义是有限制的:任何定义都不能重新定义用于在该作用域内定义标识符的标识符,因此下面是一个语法错误:
(begin (define define 1) define)
Forth的控制结构有些奇怪。首先,因为它是一种反向波兰符号语言,条件在IF之前,如:
x 0 = IF
现在,要关闭条件块,使用关键字THEN:
x 0 = IF ." Equals zero!" THEN
现在真正的WTF开始了。IF所做的是编译一个有条件的前向跳转,并将跳转偏移量的地址放在堆栈上。当找到THEN时,它从堆栈中弹出该地址,计算实际偏移量,然后编译它。另一方面,ELSE编译一个条件向前跳转,从堆栈中弹出一个地址,将一个新地址压入堆栈,计算弹出地址的偏移量,然后编译该偏移量。这意味着语法是这样的:
x 0 = IF ." Equals zero!" ELSE ." Not equal to zero!" THEN
第一个和第二个语句是这样编译的:
x LITERAL 0 = (0BRANCH) LITERAL offset SLITERAL" Equals zero!" (DOTQ)
x LITERAL 0 = (0BRANCH) LITERAL offset SLITERAL" Equals zero!" (DOTQ) BRANCH LITERAL offset SLITERAL" Not equal to zero!" (DOTQ)
更奇怪的是,这种行为并不隐藏。它是该语言的ANSI规范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构造自定义流控制结构或以有趣的方式组合它们来自由利用。例如,Forth的WHILE循环:
BEGIN x 10 < WHILE x 1+ to x REPEAT
BEGIN和WHILE之间的部分是任意代码,因此实际上可以在单个控制结构中让代码在条件测试之前和之后执行。这是故意的,但下面的内容虽然是允许的,但却不允许:
BEGIN DUP 2 > WHILE DUP 5 < WHILE DUP 1+ REPEAT 123 ELSE 345 THEN
它利用了每个控制流字的工作方式来组合两个WHILE语句,并为每个出口添加不同的后循环代码来引导。为了表明我不是在开玩笑,我只是从互联网上的一个代码中复制了这个小片段,并进行了一些小的修改来简化它。
大约在1977年,我在Lisp中添加了“format”函数,那时“printf”甚至还不存在(我是从与Unix相同的源:Multics复制的)。它一开始很无辜,但后来被一个接一个的特征填满了。当Guy Steele引入迭代和相关特性时,事情就失控了,这些特性被Common Lisp X3J13 ANSI标准所接受。下面的示例可以在Common Lisp The Language, 2nd Edition第22.3.3节中的表22-8中找到:
(defun print-xapping (xapping stream depth)
(declare (ignore depth))
(format stream
"~:[{~;[~]~:{~S~:[->~S~;~*~]~:^ ~}~:[~; ~]~ ~{~S->~^ ~}~:[~; ~]~[~*~;->~S~;->~*~]~:[}~;]~]"
(xectorp xapping)
(do ((vp (xectorp xapping))
(sp (finite-part-is-xetp xapping))
(d (xapping-domain xapping) (cdr d))
(r (xapping-range xapping) (cdr r))
(z '() (cons (list (if vp (car r) (car d)) (or vp sp) (car r)) z)))
((null d) (reverse z)))
(and (xapping-domain xapping)
(or (xapping-exceptions xapping)
(xapping-infinite xapping)))
(xapping-exceptions xapping)
(and (xapping-exceptions xapping)
(xapping-infinite xapping))
(ecase (xapping-infinite xapping)
((nil) 0)
(:constant 1)
(:universal 2))
(xapping-default xapping)
(xectorp xapping)))
s a=“a=”“a=”a“”,@a=“”“”2N“”“”,a=“c=”_(“”22“”?@a),@a“”,@a,a=“a”“,a(c)=”“S+”“_c,e=$T(@@a@(c))”,@a
这是COS (cache objectscript)中很好的一行代码。有趣的是,这里有5种不同的代码-间接*G模式
在MATLAB(交互式数组语言,目前是TIOBE 20)中,有一个关键字end来表示数组的最后一个元素(它对应于NumPy -1)。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MATLAB语法:
myVar = myArray(end)
要从数组中间获取一个元素,通常可以这样写:
myVar = myArray( ceil( length(myArray)/2 ) )
令人惊讶的是,关键字end根本不是一个关键字,而是一种变量:
myVar = myArray( ceil( end/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