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正则表达式中使用非捕获组,即(?:),它们有什么好处?


当前回答

让我举个例子:

Regex代码:(?:animal)(?:=)(\w+)(,)\1\2

搜索字符串:

第1行-动物=猫、狗、猫、老虎、狗

第2行-动物=猫、猫、狗、狗、老虎

第3行-动物=狗、狗、猫、猫、老虎

(?:动物)-->未捕获组1

(?:=)-->未捕获组2

(\w+)-->捕获的组1

(,)-->捕获的组2

\1-->捕获组1的结果,即第1行是猫,第2行是猫、第3行是狗。

\2-->捕获组2的结果,即逗号(,)

因此,在这段代码中,通过给出“1”和“2”,我们在代码后面分别回忆或重复捕获的组1和组2的结果。

根据代码的顺序,(?:动物)应为第1组,(?=)应为2组,并继续。。

但通过给出?:我们使匹配组不被捕获(在匹配组中不计数,因此分组编号从第一个捕获的组开始,而不是未捕获的组),这样以后就不能在代码中调用匹配组(?:动物)结果的重复。

希望这能解释非捕获组的使用。

其他回答

(?:…)充当一个组(…),但不捕获匹配的数据。它确实比标准的捕获组效率高得多。当你想对某个东西进行分组,但以后不需要重用它时,就可以使用它了@托托

让我举个例子:

Regex代码:(?:animal)(?:=)(\w+)(,)\1\2

搜索字符串:

第1行-动物=猫、狗、猫、老虎、狗

第2行-动物=猫、猫、狗、狗、老虎

第3行-动物=狗、狗、猫、猫、老虎

(?:动物)-->未捕获组1

(?:=)-->未捕获组2

(\w+)-->捕获的组1

(,)-->捕获的组2

\1-->捕获组1的结果,即第1行是猫,第2行是猫、第3行是狗。

\2-->捕获组2的结果,即逗号(,)

因此,在这段代码中,通过给出“1”和“2”,我们在代码后面分别回忆或重复捕获的组1和组2的结果。

根据代码的顺序,(?:动物)应为第1组,(?=)应为2组,并继续。。

但通过给出?:我们使匹配组不被捕获(在匹配组中不计数,因此分组编号从第一个捕获的组开始,而不是未捕获的组),这样以后就不能在代码中调用匹配组(?:动物)结果的重复。

希望这能解释非捕获组的使用。

历史动机:

非捕获组的存在可以用括号来解释。

考虑表达式(a|b)c和a|bc,由于串联优先于|,这些表达式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语言({ac,bc}和{a,bc})。

然而,括号也用作匹配组(如其他答案所解释的…)。

当您想有括号但不想捕获子表达式时,可以使用NON-CAPTURING GROUPS。在示例中,(?:a|b)c

?: 当您想对表达式进行分组,但不想将其保存为字符串的匹配/捕获部分时,使用。

一个例子是匹配IP地址:

/(?:\d{1,3}\.){3}\d{1,3}/

请注意,我不在乎保存前3个八位字节,但(?:…)分组允许我缩短正则表达式,而不会导致捕获和存储匹配项的开销。

捕获的组可以稍后在正则表达式中使用以匹配,也可以在正则表达式的替换部分中使用它们。创建一个非捕获组只会使该组免于出于以下原因之一而被使用。

如果你试图捕捉很多不同的东西,而有些群体你不想捕捉,那么非捕捉群体是很好的。

这就是它们存在的原因。当你学习团体时,学习原子团体,他们做了很多!也有环视组,但它们有点复杂,而且使用得不多。

稍后在正则表达式中使用的示例(backreference):

<([A-Z][A-Z0-9]*)\b[^>]*>.*</\1> [查找xml标记(不支持ns)]

([A-Z][A-Z0-9]*)是一个捕获组(在本例中是标记名)

稍后在正则表达式中是\ 1,这意味着它将仅与第一组([A-Z][A-Z0-9]*)中的相同文本匹配(在本例中,它与结束标记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