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正则表达式中使用非捕获组,即(?:),它们有什么好处?


当前回答

我想我会给你答案。在未检查匹配是否成功的情况下,不要使用捕获变量。

除非匹配成功,否则捕获变量$1等无效,并且它们也不会被清除。

#!/usr/bin/perl  
use warnings;
use strict;   
$_ = "bronto saurus burger";
if (/(?:bronto)? saurus (steak|burger)/)
{
    print "Fred wants a  $1";
}
else
{
    print "Fred dont wants a $1 $2";
}

在上面的示例中,为了避免在$1中捕获bronto,使用了(?:)。

如果模式匹配,则$1被捕获为下一个分组模式。

因此,输出如下:

Fred wants a burger

如果不希望保存匹配项,则此选项很有用。

其他回答

?: 当您想对表达式进行分组,但不想将其保存为字符串的匹配/捕获部分时,使用。

一个例子是匹配IP地址:

/(?:\d{1,3}\.){3}\d{1,3}/

请注意,我不在乎保存前3个八位字节,但(?:…)分组允许我缩短正则表达式,而不会导致捕获和存储匹配项的开销。

让我举个例子:

Regex代码:(?:animal)(?:=)(\w+)(,)\1\2

搜索字符串:

第1行-动物=猫、狗、猫、老虎、狗

第2行-动物=猫、猫、狗、狗、老虎

第3行-动物=狗、狗、猫、猫、老虎

(?:动物)-->未捕获组1

(?:=)-->未捕获组2

(\w+)-->捕获的组1

(,)-->捕获的组2

\1-->捕获组1的结果,即第1行是猫,第2行是猫、第3行是狗。

\2-->捕获组2的结果,即逗号(,)

因此,在这段代码中,通过给出“1”和“2”,我们在代码后面分别回忆或重复捕获的组1和组2的结果。

根据代码的顺序,(?:动物)应为第1组,(?=)应为2组,并继续。。

但通过给出?:我们使匹配组不被捕获(在匹配组中不计数,因此分组编号从第一个捕获的组开始,而不是未捕获的组),这样以后就不能在代码中调用匹配组(?:动物)结果的重复。

希望这能解释非捕获组的使用。

我不能评论最上面的答案来这样说:我想补充一个明确的观点,这只是在最上面的回答中暗示的:

非捕获组(?…)不会从原始完全匹配中删除任何字符,它只会对程序员进行可视化的正则表达式重组。

要访问正则表达式的特定部分而不定义外来字符,您将始终需要使用.group(<index>)

我想我会给你答案。在未检查匹配是否成功的情况下,不要使用捕获变量。

除非匹配成功,否则捕获变量$1等无效,并且它们也不会被清除。

#!/usr/bin/perl  
use warnings;
use strict;   
$_ = "bronto saurus burger";
if (/(?:bronto)? saurus (steak|burger)/)
{
    print "Fred wants a  $1";
}
else
{
    print "Fred dont wants a $1 $2";
}

在上面的示例中,为了避免在$1中捕获bronto,使用了(?:)。

如果模式匹配,则$1被捕获为下一个分组模式。

因此,输出如下:

Fred wants a burger

如果不希望保存匹配项,则此选项很有用。

捕获的组可以稍后在正则表达式中使用以匹配,也可以在正则表达式的替换部分中使用它们。创建一个非捕获组只会使该组免于出于以下原因之一而被使用。

如果你试图捕捉很多不同的东西,而有些群体你不想捕捉,那么非捕捉群体是很好的。

这就是它们存在的原因。当你学习团体时,学习原子团体,他们做了很多!也有环视组,但它们有点复杂,而且使用得不多。

稍后在正则表达式中使用的示例(backreference):

<([A-Z][A-Z0-9]*)\b[^>]*>.*</\1> [查找xml标记(不支持ns)]

([A-Z][A-Z0-9]*)是一个捕获组(在本例中是标记名)

稍后在正则表达式中是\ 1,这意味着它将仅与第一组([A-Z][A-Z0-9]*)中的相同文本匹配(在本例中,它与结束标记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