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P 8规定:

导入总是放在文件的顶部,就在任何模块注释和文档字符串之后,在模块全局变量和常量之前。

然而,如果我导入的类/方法/函数只在很少的情况下使用,那么在需要时进行导入肯定会更有效吗?

这不是:

class SomeClass(object):

    def not_often_called(self)
        from datetime import datetime
        self.datetime = datetime.now()

比这更有效率?

from datetime import datetime

class SomeClass(object):

    def not_often_called(self)
        self.datetime = datetime.now()

当前回答

模块导入非常快,但不是即时的。这意味着:

将导入放在模块的顶部是可以的,因为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成本,只需要支付一次。 将导入放在函数中会导致对该函数的调用花费更长的时间。

所以如果你关心效率,把进口放在最上面。只有在分析显示有帮助的情况下,才将它们移动到函数中(您进行了分析,以查看哪里可以最好地提高性能,对吗??)


我所见过的执行惰性导入的最佳理由是:

可选的库支持。如果您的代码有多个使用不同库的路径,如果没有安装可选库,请不要中断。 在插件的__init__.py中,该插件可能被导入,但实际上没有使用。例如Bazaar插件,它们使用bzrlib的惰性加载框架。

其他回答

模块导入非常快,但不是即时的。这意味着:

将导入放在模块的顶部是可以的,因为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成本,只需要支付一次。 将导入放在函数中会导致对该函数的调用花费更长的时间。

所以如果你关心效率,把进口放在最上面。只有在分析显示有帮助的情况下,才将它们移动到函数中(您进行了分析,以查看哪里可以最好地提高性能,对吗??)


我所见过的执行惰性导入的最佳理由是:

可选的库支持。如果您的代码有多个使用不同库的路径,如果没有安装可选库,请不要中断。 在插件的__init__.py中,该插件可能被导入,但实际上没有使用。例如Bazaar插件,它们使用bzrlib的惰性加载框架。

除了已经给出的优秀答案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导入的位置不仅仅是风格的问题。有时,模块具有需要首先导入或初始化的隐式依赖项,而顶层导入可能会导致违反所需的执行顺序。

这个问题经常出现在Apache Spark的Python API中,在导入任何pyspark包或模块之前,你需要初始化SparkContext。最好将pyspark导入放在保证SparkContext可用的范围内。

有趣的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回答提到并行处理,当序列化的函数代码被推到其他核心时,可能需要将导入放在函数中,例如在ipyparallel的情况下。

下面是一个示例,其中所有导入都位于最顶部(这是我唯一一次需要这样做)。我希望能够在Un*x和Windows上终止子进程。

import os
# ...
try:
    kill = os.kill  # will raise AttributeError on Windows
    from signal import SIGTERM
    def terminate(process):
        kill(process.pid, SIGTERM)
except (AttributeError, ImportError):
    try:
        from win32api import TerminateProcess  # use win32api if available
        def terminate(process):
            TerminateProcess(int(process._handle), -1)
    except ImportError:
        def terminate(process):
            raise NotImplementedError  # define a dummy function

(回顾:约翰·米利金所说。)

在函数中导入变量/局部作用域可以提高性能。这取决于函数中导入对象的使用情况。如果你多次循环并访问一个模块全局对象,将它导入为本地会有帮助。

test.py

X=10
Y=11
Z=12
def add(i):
  i = i + 10

runlocal.py

from test import add, X, Y, Z

    def callme():
      x=X
      y=Y
      z=Z
      ladd=add 
      for i  in range(100000000):
        ladd(i)
        x+y+z

    callme()

run.py

from test import add, X, Y, Z

def callme():
  for i in range(100000000):
    add(i)
    X+Y+Z

callme()

在Linux上的时间显示了一个小的增益

/usr/bin/time -f "\t%E real,\t%U user,\t%S sys" python run.py 
    0:17.80 real,   17.77 user, 0.01 sys
/tmp/test$ /usr/bin/time -f "\t%E real,\t%U user,\t%S sys" python runlocal.py 
    0:14.23 real,   14.22 user, 0.01 sys

真实的是挂钟。用户是程序中的时间。Sys是系统调用的时间。

https://docs.python.org/3.5/reference/executionmodel.html#resolution-of-na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