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试图理解多处理相对于线程的优势。我知道多处理绕过了全局解释器锁,但是还有什么其他的优势,线程不能做同样的事情吗?


当前回答

线程共享相同的内存空间,以确保两个线程不共享相同的内存位置,因此必须采取特殊的预防措施。CPython解释器使用一种称为GIL的机制来处理这个问题,或全局解释器锁

什么是GIL(我只是想澄清GIL,上面重复了一次)?

在CPython中,全局解释器锁(GIL)是一个互斥锁,用于保护对Python对象的访问,防止多个线程同时执行Python字节码。这个锁是必要的,主要是因为CPython的内存管理不是线程安全的。

对于主要问题,我们可以使用用例,如何进行比较?

1-线程的用例:在GUI程序中,线程可以用来使应用程序具有响应性。例如,在文本编辑程序中,一个线程可以负责记录用户输入,另一个线程可以负责显示文本,第三个线程可以进行拼写检查,等等。在这里,程序必须等待用户交互。这是最大的瓶颈。线程的另一个用例是受IO限制或受网络限制的程序,例如web scraper。

2- Multiprocessing的用例:当程序是CPU密集型的,并且不需要做任何IO或用户交互的情况下,Multiprocessing优于线程。

要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此链接和链接,或者您需要深入了解线程访问这里,多处理访问这里

其他回答

以下是我想到的一些优点和缺点。

多处理

Pros

独立的内存空间 代码通常很简单 利用多个cpu和核 避免了cPython的GIL限制 消除了对同步原语的大部分需求,除非您使用共享内存(相反,它更像是IPC的通信模型) 子进程是可中断/可杀死的 Python多处理模块包含有用的抽象,其接口类似于线程。线程 必须使用cPython进行cpu绑定处理

Cons

IPC有点复杂,开销更大(通信模型vs.共享内存/对象) 更大的内存占用

线程

Pros

轻量级——低内存占用 共享内存-使访问状态从另一个上下文更容易 允许您轻松地创建响应式ui 正确释放GIL的cPython C扩展模块将并行运行 对于I/ o约束应用程序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Cons

cPython -服从GIL 不是可中断/ killable 如果不遵循命令队列/消息泵模型(使用queue模块),则必须手动使用同步原语(需要对锁定的粒度进行决策) 代码通常更难理解和正确编写——竞争条件的可能性急剧增加

As I learnd in university most of the answers above are right. In PRACTISE on different platforms (always using python) spawning multiple threads ends up like spawning one process. The difference is the multiple cores share the load instead of only 1 core processing everything at 100%. So if you spawn for example 10 threads on a 4 core pc, you will end up getting only the 25% of the cpus power!! And if u spawn 10 processes u will end up with the cpu processing at 100% (if u dont have other limitations). Im not a expert in all the new technologies. Im answering with own real experience background

线程模块使用线程,多处理模块使用进程。不同之处在于线程在相同的内存空间中运行,而进程有单独的内存。这使得在多进程之间共享对象变得有点困难。由于线程使用相同的内存,必须采取预防措施,否则两个线程将同时写入同一内存。这就是全局解释器锁的作用。

生成进程比生成线程要慢一些。

关键的优势是隔离。进程崩溃不会导致其他进程崩溃,而线程崩溃可能会对其他线程造成严重破坏。

进程可能有多个线程。这些线程可以共享内存,并且是进程中的执行单元。

进程运行在CPU上,因此线程驻留在每个进程之下。进程是独立运行的独立实体。如果您想在每个进程之间共享数据或状态,您可以使用内存存储工具,如缓存(redis, memcache),文件或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