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P 8规定:

导入总是放在文件的顶部,就在任何模块注释和文档字符串之后,在模块全局变量和常量之前。

然而,如果我导入的类/方法/函数只在很少的情况下使用,那么在需要时进行导入肯定会更有效吗?

这不是:

class SomeClass(object):

    def not_often_called(self)
        from datetime import datetime
        self.datetime = datetime.now()

比这更有效率?

from datetime import datetime

class SomeClass(object):

    def not_often_called(self)
        self.datetime = datetime.now()

当前回答

我很惊讶没有看到重复负载检查的实际成本数字,尽管有很多很好的解释。

如果你在顶部导入,不管发生什么,你都要加载命中。这非常小,但通常是毫秒级,而不是纳秒级。

If you import within a function(s), then you only take the hit for loading if and when one of those functions is first called. As many have pointed out, if that doesn't happen at all, you save the load time. But if the function(s) get called a lot, you take a repeated though much smaller hit (for checking that it has been loaded; not for actually re-loading). On the other hand, as @aaronasterling pointed out you also save a little because importing within a function lets the function use slightly-faster local variable lookups to identify the name later (http://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477096/python-import-coding-style/4789963#4789963).

下面是一个简单测试的结果,该测试从函数内部导入了一些内容。报告的时间(在2.3 GHz Intel Core i7上的Python 2.7.14中)如下所示(第2个调用比后面的调用多似乎是一致的,尽管我不知道为什么)。

 0 foo:   14429.0924 µs
 1 foo:      63.8962 µs
 2 foo:      10.0136 µs
 3 foo:       7.1526 µs
 4 foo:       7.8678 µs
 0 bar:       9.0599 µs
 1 bar:       6.9141 µs
 2 bar:       7.1526 µs
 3 bar:       7.8678 µs
 4 bar:       7.1526 µs

代码:

from __future__ import print_function
from time import time

def foo():
    import collections
    import re
    import string
    import math
    import subprocess
    return

def bar():
    import collections
    import re
    import string
    import math
    import subprocess
    return

t0 = time()
for i in xrange(5):
    foo()
    t1 = time()
    print("    %2d foo: %12.4f \xC2\xB5s" % (i, (t1-t0)*1E6))
    t0 = t1
for i in xrange(5):
    bar()
    t1 = time()
    print("    %2d bar: %12.4f \xC2\xB5s" % (i, (t1-t0)*1E6))
    t0 = t1

其他回答

模块导入非常快,但不是即时的。这意味着:

将导入放在模块的顶部是可以的,因为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成本,只需要支付一次。 将导入放在函数中会导致对该函数的调用花费更长的时间。

所以如果你关心效率,把进口放在最上面。只有在分析显示有帮助的情况下,才将它们移动到函数中(您进行了分析,以查看哪里可以最好地提高性能,对吗??)


我所见过的执行惰性导入的最佳理由是:

可选的库支持。如果您的代码有多个使用不同库的路径,如果没有安装可选库,请不要中断。 在插件的__init__.py中,该插件可能被导入,但实际上没有使用。例如Bazaar插件,它们使用bzrlib的惰性加载框架。

当函数被调用0次或1次时,第一种变体确实比第二种更有效。然而,对于第二次和后续调用,“导入每个调用”方法实际上效率较低。请参阅此链接,了解一种通过“惰性导入”将两种方法的优点结合起来的惰性加载技术。

但除了效率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你会更喜欢其中一种。一种方法是让阅读代码的人更清楚地了解这个模块所具有的依赖关系。它们也有非常不同的失败特征——如果没有“datetime”模块,第一个将在加载时失败,而第二个直到方法被调用才会失败。

补充说明:在IronPython中,导入可能比在CPython中要昂贵一些,因为代码基本上是在导入时被编译的。

Putting the import statement inside of a function can prevent circular dependencies. For example, if you have 2 modules, X.py and Y.py, and they both need to import each other, this will cause a circular dependency when you import one of the modules causing an infinite loop. If you move the import statement in one of the modules then it won't try to import the other module till the function is called, and that module will already be imported, so no infinite loop. Read here for more - effbot.org/zone/import-confusion.htm

我不太担心预先加载模块的效率。模块占用的内存不会很大(假设它足够模块化),启动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在大多数情况下,您希望在源文件的顶部加载模块。对于阅读代码的人来说,它可以更容易地区分哪个函数或对象来自哪个模块。

在代码的其他地方导入模块的一个很好的理由是,如果它在调试语句中使用。

例如:

do_something_with_x(x)

我可以用:

from pprint import pprint
pprint(x)
do_something_with_x(x)

当然,在代码的其他地方导入模块的另一个原因是,如果您需要动态导入它们。这是因为你几乎没有任何选择。

我不太担心预先加载模块的效率。模块占用的内存不会很大(假设它足够模块化),启动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Curt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观点:第二个版本更清晰,并且会在加载时失败,而不是在加载后失败,而且出乎意料。

通常我不担心加载模块的效率,因为它(a)非常快,(b)大多数只发生在启动时。

如果你不得不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加载重量级模块,使用__import__函数动态加载它们可能更有意义,并确保捕获ImportError异常,并以合理的方式处理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