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意到一些浏览器(特别是Firefox和Opera)非常热衷于使用.css和.js文件的缓存副本,甚至在浏览器会话之间。当您更新其中一个文件时,这会导致一个问题,但用户的浏览器会继续使用缓存的副本。
当文件发生更改时,强迫用户浏览器重新加载文件的最优雅的方法是什么?
理想情况下,该解决方案不会强制浏览器在每次访问页面时重新加载文件。
我发现John Millikin和da5id的建议很有用。这有一个专门的术语:自动版本控制。
我在下面发布了一个新的答案,这是我最初的解决方案和约翰的建议的结合。
SCdF建议的另一个想法是将伪查询字符串附加到文件中。(一些自动使用时间戳作为伪查询字符串的Python代码是由pi..提交的)
然而,关于浏览器是否缓存带有查询字符串的文件还存在一些讨论。(请记住,我们希望浏览器缓存该文件并在以后的访问中使用它。我们只希望它在文件更改时再次获取该文件。)
这里的许多答案主张向URL添加时间戳。除非直接修改生产文件,否则文件的时间戳不太可能反映文件更改的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将导致URL比文件本身更频繁地更改。这就是为什么你应该使用文件内容的快速散列,如levik和其他人建议的MD5。
请记住,该值应该在构建或运行时计算一次,而不是在每次请求文件时计算一次。
例如,下面是一个简单的bash脚本,它从标准输入读取文件名列表,并将包含散列的JSON文件写入标准输出:
#!/bin/bash
# Create a JSON map from filenames to MD5 hashes
# Run as hashes.sh < inputfile.list > outputfile.json
echo "{"
delim=""
while read l; do
echo "$delim\"$l\": \"`md5 -q $l`\""
delim=","
done
echo "}"
然后,该文件可以在服务器启动时加载并引用,而不是读取文件系统。
我最近用Python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是代码(它应该很容易被其他语言采用):
def import_tag(pattern, name, **kw):
if name[0] == "/":
name = name[1:]
# Additional HTML attributes
attrs = ' '.join(['%s="%s"' % item for item in kw.items()])
try:
# Get the files modification time
mtime = os.stat(os.path.join('/documentroot', name)).st_mtime
include = "%s?%d" % (name, mtime)
# This is the same as sprintf(pattern, attrs, include) in other
# languages
return pattern % (attrs, include)
except:
# In case of error return the include without the added query
# parameter.
return pattern % (attrs, name)
def script(name, **kw):
return import_tag('<script %s src="/%s"></script>', name, **kw)
def stylesheet(name, **kw):
return import_tag('<link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s href="/%s">', name, **kw)
这段代码基本上是将文件时间戳作为查询参数附加到URL。下面函数的调用
script("/main.css")
会导致
<link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href="/main.css?1221842734">
当然,这样做的好处是您不必再次更改HTML内容,因为更改CSS文件将自动触发缓存失效。它工作得很好,开销也不明显。